尿道炎完整指南:常見原因解析、典型症狀辨識、專業治療方案與日常預防關鍵
嗨,我是陳醫師,在門診最常遇到患者因為「尿尿會痛」而羞於啟齒的狀況。上週一位年輕媽媽抱著發燒的嬰兒衝進診間,原來是尿布更換不及時引發的尿道炎,這讓我決定寫這篇科普文。文章將從細菌入侵的途徑、女性特別容易感染的解剖構造,到門診最常被誤解的「多喝水就會好」等迷思,用臨床案例帶大家認識這個困擾三分之一女性的常見炎症。特別想告訴每位正為排尿灼熱感所苦的你,及時就醫和正確預防,才能避免反覆發作的惡性循環!
目录
尿道炎

什麼是尿道炎?
簡單來說,尿道炎(Urethritis)就是指尿道——那條將尿液從膀胱排出體外的管道——發生了發炎反應。無論男女都可能罹患此症,但由於女性尿道較短且靠近肛門,細菌容易侵入,因此女性發生尿道炎的機率遠高於男性。請記住,尿道炎雖然常見,但絕非小事,若未妥善處理,細菌可能逆流而上,引發更嚴重的膀胱炎甚至腎盂腎炎,不可不慎。
尿道炎的類型區分
我常向病人解釋,尿道炎主要可依據致病原因分成兩大類:
尿道炎類型 | 主要病原體 | 特性 | 常見族群 |
---|---|---|---|
細菌性尿道炎 | 大腸桿菌(最常見) | 佔所有病例絕大多數,由腸道菌上行感染引起 | 各年齡層女性,尤其性活躍期 |
非淋病性尿道炎 | 披衣菌、黴漿菌等 | 症狀可能較不典型,但傳染性高,需特定抗生素治療 | 性活躍男女 |
淋病性尿道炎 | 淋病雙球菌 | 症狀通常較急劇且明顯,分泌物多 | 性活躍男女 |
- 感染性尿道炎 (Infectious Urethritis):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,顧名思義是由病原體感染所引起。其中又可細分為:
- 細菌性尿道炎: 最為普遍,約占所有尿道炎病例的80%以上。罪魁禍首通常是我們腸道裡常見的細菌,尤其是「大腸桿菌」(Escherichia coli),它們意外地跑到不該去的地方(尿道口),並沿著尿道向上爬行、繁殖,進而引發感染和發炎。其他細菌如克雷伯氏菌、變形桿菌等也可能造成感染。
- 非淋病性尿道炎 (NGU,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): 這類尿道炎不是由淋病雙球菌引起的,最主要的病原體是「披衣菌」(Chlamydia trachomatis),其次是「生殖道黴漿菌」(Mycoplasma genitalium)。這類感染在臨床症狀上可能沒有淋病那麼劇烈,但傳染性高,且需要特定的抗生素治療。
- 淋病性尿道炎: 由「淋病雙球菌」(Neisseria gonorrhoeae) 引起,屬於性傳染病的一種。症狀通常較為明顯且急劇。
- 非感染性尿道炎 (Non-infectious Urethritis): 這類尿道炎並非由病菌感染所致,發炎反應可能源自:
- 物理或化學刺激: 如使用含有香料、色素或殺精劑的沐浴乳、泡泡浴、潤滑液、保險套、女性衛生產品(噴霧、灌洗液)等,直接刺激到嬌嫩的尿道黏膜。過度劇烈或摩擦過大的性行為也可能造成尿道輕微損傷而發炎。
- 尿道創傷: 醫療行為如放置導尿管、膀胱鏡檢查後,可能暫時性地導致尿道發炎或受傷。
- 特定疾病影響: 如「萊特爾氏症候群」(Reiters syndrome,一種反應性關節炎,常合併尿道炎、結膜炎)、尿道狹窄、結石摩擦等。
- 過敏反應: 極少數情況可能對某些食物或物質產生過敏反應,影響尿道。
尿道炎原因

了解尿道炎原因是有效預防的第一步。我常說,膀胱和尿道的健康,其實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密不可分。以下詳細分析常見的尿道炎原因:
細菌感染:最常見的元兇
如前面所述,細菌感染絕對是佔最大宗的尿道炎原因。大約80%以上的社區感染型尿道炎都是由大腸桿菌引起。這些原本安居在我們腸道、幫助消化的大腸桿菌,一旦因為擦拭方向錯誤(應由前往後)、性行為等因素,從肛門口移行到尿道口附近,就有機會侵入較短的女性尿道(僅約3-5公分),上行至膀胱甚至更上游,造成感染發炎。其他像克雷伯氏菌、變形桿菌、腸球菌等,也是可能的致病原。辨別不同的尿道炎原因有助於精準用藥。
性傳播感染 (STI):不可忽視的風險
性行為是另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,這也是重要的尿道炎原因。披衣菌和淋病雙球菌是透過性接觸傳染最主要的病原體,會引起特定類型的尿道炎(NGU和淋病性尿道炎)。這些病菌會直接感染尿道黏膜細胞,引發強烈的發炎反應。特別提醒年輕、性活躍的族群,安全性行為(如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)是預防此類尿道炎原因的關鍵。臨床上常見到伴侶間互相傳染卻未同時治療,導致反覆感染的案例,這點務必注意。
物理化學刺激:隱形的推手
除了病菌,許多日常用品無形中成了尿道炎原因的幫兇:
- 含刺激性成份的個人清潔用品: 特別標榜「香氛」的沐浴乳、肥皂、泡泡浴劑、女性私密處噴霧或灌洗液。這些產品常含有香料、色素、化學界面活性劑(如SLS)、殺精劑(Nonoxynol-9)或防腐劑。它們會破壞尿道口及陰部皮膚原有的弱酸性保護膜和正常菌叢平衡,使得黏膜變得乾燥、脆弱,更容易受到刺激和細菌侵襲。我常開玩笑說,我們尿道的黏膜其實比臉部肌膚還要嬌嫩許多!
- 潤滑劑與保險套: 部分潤滑劑(尤其是油性、含香料或殺精劑的)以及某些材質的保險套(如乳膠添加物)也可能刺激尿道口。建議選擇水溶性、無香料、無色素的潤滑劑(如KY Jelly),以及低過敏原的保險套。
- 不當的衛生習慣: 過度灌洗陰道內部會沖走有益的乳酸桿菌,破壞陰道健康的酸性環境(pH 3.8-4.5),反而讓致病菌容易滋生。灌洗時液體壓力也可能將細菌衝向尿道口。此外,穿著過緊、不透氣的褲子(如牛仔褲、自行車褲)會造成局部悶熱潮濕,成為細菌溫床。
其他風險因子
還有一些因素會增加罹患尿道炎的風險,也是重要的尿道炎原因背景:
- 女性生理結構: 女性天生尿道短且鄰近陰道口和肛門,細菌移行路途短,這是無法改變的先天因素。
- 停經後變化: 更年期後女性因雌激素下降,尿道和陰道黏膜會變薄、變乾,保護力降低,更容易受傷感染(稱為「萎縮性尿道炎」)。
- 水分攝取不足與憋尿: 喝水少導致尿液濃縮,減少排尿頻率(憋尿),等於讓膀胱成為細菌的培養皿,它們有更多時間繁殖並上行至尿道。尿液本身也有輕微的沖刷消毒作用,排尿次數少自然減弱此功能。我總提醒病人,每天至少要喝足1500-2000cc的白開水!
- 免疫功能低下: 如糖尿病控制不良(尿中含糖有利細菌生長)、長期使用類固醇、接受化療、HIV感染者等,身體抵抗力差,自然較難抵禦細菌入侵。
- 使用導尿管: 放置導尿管本身就是異物侵入尿道,會損傷黏膜,且提供細菌依附的管道,是醫院內感染常見的尿道炎原因。
- 避孕方式: 使用「殺精劑」避孕(如藥膏、子宮膈膜配合殺精劑)或「避孕海綿」,其中的化學成分可能刺激尿道口並改變陰道菌叢。另外,未清潔或存放不當的「月亮杯」也可能成為感染源。
明確找出個人的尿道炎原因,是避免復發的根本之道。
尿道炎症狀

尿道炎症狀雖然讓人很不舒服,但卻是身體發出重要的警訊,提醒我們該採取行動了。熟悉這些尿道炎症狀,才能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。
典型尿道炎症狀
絕大多數病患描述的尿道炎症狀非常相似:
- 排尿疼痛或灼熱感: 這是最具指標性的尿道炎症狀!病患常形容小便時尿道口或尿道內部有「灼熱感」、「刺痛感」、「刀割感」,尤其在尿液通過發炎腫脹的尿道壁時最為劇烈。排尿結束時也可能伴隨一陣痙攣性疼痛。
- 頻尿與尿急: 明明膀胱沒有脹滿,卻一直有強烈的尿意感(尿急),感覺很急迫要衝去廁所,排尿次數明顯增加(頻尿),但每次卻可能只解出少量尿液。這是因為發炎的尿道變得敏感,稍有尿液刺激就產生尿意。
- 尿液外觀改變: 尿液可能變得混濁,甚至帶有膿液(呈現白色或黃綠色)。有時會出現「血尿」,可能是顯微性(肉眼看不見,需驗尿)或肉眼可見的粉紅色、紅色、可樂色尿。血尿是因為發炎的尿道黏膜微血管破裂所致。
- 尿道口異常分泌物: 這是較常見於男性的尿道炎症狀,尤其是淋病或披衣菌感染時。尿道口可能在未排尿時或清晨發現有膿性(黃、綠色)或清澈黏液狀的分泌物。女性的分泌物則可能與陰道分泌物混合而不易分辨。有時僅僅是尿道口有輕微紅腫、濕潤感。
- 尿道口不適: 平時也可能感到尿道口或下腹部(膀胱區、恥骨上方)有悶痛、脹痛或壓迫感,不一定只在排尿時。
不同類型尿道炎的症狀差異
雖然核心尿道炎症狀類似,但不同病因還是有細微差異:
- 細菌性尿道炎 (以大腸桿菌為主): 上述典型症狀都可能出現,分泌物如果是出現,通常較少且性質較稀薄。症狀進展速度可能較快。
- 淋病性尿道炎: 尿道炎症狀通常較劇烈且明顯,排尿灼痛感明顯,尿道分泌物量多且膿稠(黃綠色)。潛伏期較短(約2-7天)。男性症狀通常比女性更顯著。
- 非淋病性尿道炎 (尤其披衣菌): 尿道炎症狀可能相對輕微,甚至有些人只有分泌物而無明顯疼痛(尤其在女性)。潛伏期較長(約1-3週)。分泌物可能較清澈或稀薄白色。正因為症狀不明顯,容易被忽略,但卻有傳染他人的風險,需特別注意。
- 非感染性尿道炎: 症狀可能以尿道口刺激感、灼熱、頻尿為主,較少出現明顯分泌物或嚴重排尿痛。症狀常在接觸刺激物後不久出現。
何時必須立即就醫?
雖然輕微的尿道炎症狀有時可能自行緩解,但強烈建議只要有症狀就應該就醫評估,特別是出現以下危險訊號,可能是感染已上行或更嚴重問題,絕對不能拖延:
- 發燒或發冷: 這可能是細菌已侵入腎臟(腎盂腎炎)的警訊!
- 腰部或下背劇烈疼痛(尤其單側): 可能是腎臟發炎或結石阻塞。
- 噁心、嘔吐: 伴隨發燒、腰痛時,強烈暗示腎臟感染。
- 症狀持續超過1~2天或越來越嚴重。
- 反覆發生的尿道炎。
- 懷孕期間出現任何排尿不適症狀。
- 患有糖尿病、免疫不全疾病或腎功能異常者。
精確描述您的尿道炎症狀(何時開始、疼痛性質、頻率、分泌物外觀等),有助於醫師快速診斷病因。
尿道炎治療

一旦確認診斷為尿道炎,及時且正確的尿道炎治療是緩解不適、根除感染、避免併發症的關鍵。我的原則是:量身訂做,原因導向。
藥物治療:對抗感染的主力
尿道炎治療的核心通常是抗生素,但選擇哪一種抗生素,取決於醫師根據您的症狀、病史、危險因子以及初步檢查(如尿液分析)所做的判斷。有時甚至需要等尿液培養結果(約需2-3天)才能精準用藥:
-
單純性細菌性尿道炎(最常見,無併發症):
- 第一線選擇: 通常優先選用對大腸桿菌效果佳、且副作用較少的藥物。常見選項包括:
- Trimethoprim/Sulfamethoxazole (Baktar, 伯克殺): 傳統有效藥物,但部分地區大腸桿菌抗藥性比例漸增。
- Nitrofurantoin (Macrodantin, 富利他命): 特別針對下泌尿道感染(膀胱、尿道),在膀胱組織濃度很高,但對腎實質感染效果較差。通常療程5-7天。
- Fosfomycin Trometamol (Monurol, 睦菌脫): 單一劑量口服,對許多常見泌尿道致病菌有效,服用方便,抗藥性低,適合無法完成多天療程的病人。缺點是單價較高。
- Pivmecillinam (Selexid, 喜立克): 在某些國家是第一線選擇,較少影響腸道正常菌叢。
- 治療重點: 務必按照醫囑「吃完」整個療程的抗生素!即使症狀在吃藥1-2天後就明顯改善,也要繼續吃完,否則殘存的細菌可能產生抗藥性,導致感染復發或更難治療。
- 第一線選擇: 通常優先選用對大腸桿菌效果佳、且副作用較少的藥物。常見選項包括:
-
性傳染病相關尿道炎(淋病、披衣菌):
- 淋病性尿道炎: 淋病雙球菌抗藥性問題嚴重,治療需選用特定且足夠劑量的抗生素(如Ceftriaxone肌肉注射 + Azithromycin口服),通常需同時治療披衣菌(因常合併感染)。務必性伴侶同時治療。
- 披衣菌尿道炎 (NGU): 標準治療是口服Azithromycin(單次大劑量)或Doxycycline(一天兩次,連續7天)。同樣必須性伴侶同時治療。
- 治療重點: 尿道炎治療完成後需回診追蹤確認是否痊癒(Test of Cure),治療期間及確認治癒前應暫停性行為或嚴格使用保險套,避免傳染他人或再次感染。
-
輔助治療藥物:
- 止痛/解痙劑: 如Phenazopyridine (Uritos, 優樂淨),這類藥物能直接作用於泌尿道黏膜,緩解排尿灼痛、急尿、頻尿的症狀,效果很快(吃下去幾小時,尿液會變橘紅色,屬正常現象)。但請注意,它只是「治標」緩解症狀,並「無殺菌」效果,絕不能取代抗生素。通常醫師會在抗生素療程初期搭配給予幾天。
- 尿路酸化劑或蔓越莓萃取物: 部分證據顯示可能幫助抑制細菌附著,但效果不如抗生素明確,可作為輔助。
家庭照護與舒緩不適
搭配藥物尿道炎治療,居家護理能加速復原、減輕痛苦:
- 大量補充水分: 這是關鍵!每天至少喝2000-2500cc的「白開水」(少量多次),能有效稀釋尿液、減少排尿時的灼痛感,更重要的是能增加排尿頻率,持續沖刷尿道內的細菌,將它們排出體外。避免咖啡、濃茶、酒精、碳酸飲料、柑橘果汁等刺激性飲料。
- 溫水坐浴: 在乾淨的臉盆或浴缸中注入溫熱(不燙)的水,將臀部浸泡其中約10-15分鐘(水位蓋過會陰部),一天可進行2-3次。溫水能幫助放鬆尿道口肌肉,緩解疼痛和不適感。務必注意: 請勿在水中添加任何肥皂、沐浴鹽、精油等,以免刺激惡化。坐浴後輕輕拍乾即可。
- 局部溫敷: 對於下腹部(恥骨上方)的悶脹不適,可以用溫熱(不燙)的暖暖包或熱水袋,隔著毛巾敷在該處,有助於放鬆肌肉、緩解疼痛。
- 避免刺激物: 治療期間及痊癒後一段時間,暫停使用任何可能刺激尿道的產品:含香料泡泡浴、女性私密處噴霧灌洗液、殺精劑、有香料的衛生棉/棉條/護墊、過緊褲子(牛仔褲、自行車褲)。
- 充足休息: 讓身體有足夠能量對抗感染。
治療期間注意事項與追蹤
正確的尿道炎治療需要密切配合:
- 按時吃藥: 如前所述,抗生素務必按時、按量、按天數吃完。
- 觀察症狀變化: 一般服用抗生素後24-48小時內,排尿疼痛感應會逐漸減輕。若症狀毫無改善,甚至惡化(如開始發燒、腰痛),應立即回診,可能需要更換抗生素種類或進一步檢查。
- 完成療程與回診: 即使症狀消失,仍需按照醫囑回診。醫師有時會安排「治療後尿液檢查」(通常是停藥後數天至一週),確認尿液中的發炎細胞和細菌是否已清除乾淨(尤其是反覆感染或複雜性感染的患者)。對於性傳染病引起的尿道炎,回診追蹤確認治癒更是必要步驟。
- 性行為建議: 在尿道炎治療期間及回診確認治癒前,建議暫停性行為。若無法避免,務必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,保護自己也保護伴侶,避免互相傳染或再次感染。
尿道炎預防
俗話說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這句話用在尿道炎上再貼切不過。在我看來,有效的尿道炎預防措施,遠比反覆治療要輕鬆愉快得多。特別是針對那些容易反覆感染的朋友,改變生活習慣絕對是根本之道。
飲水與排尿習慣:基礎中的基礎
這是我認為最重要也最易執行的尿道炎預防策略:
- 每日充足飲水: 目標是每天攝取1500-2000cc以上的「白開水」。將水分平均分配在一天當中飲用,避免長時間不喝水,然後突然大量灌水。足夠的水分能製造足夠的尿液,持續沖刷尿道,減少細菌停留繁殖的機會。
- 不憋尿,定時排尿: 養成「定時」上廁所的好習慣,建議每隔2-3小時就去解尿一次,即使沒有強烈尿意。長時間憋尿(超過4小時)會讓膀胱過度膨脹,降低其肌肉彈性,更重要的是,讓尿液成為細菌的溫床。尤其性行為「之後」的30分鐘內,務必去解一次尿,利用尿流沖走可能被推擠到尿道口的細菌。
- 排尿要徹底: 解尿時應放鬆,盡量解乾淨,避免殘尿過多(提供細菌糧食)。女性解尿後,應使用乾淨、柔軟的衛生紙,由「前(陰道口)往後(肛門)」的方向輕輕擦拭,絕對不要由後往前擦!這個小動作能有效避免將肛門附近的細菌帶到尿道口。
個人衛生管理:細節決定成敗
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關鍵的尿道炎預防環節:
- 溫和清潔: 每天用「清水」和「雙手」溫和清潔外陰部一次即可(除非大量流汗或特殊狀況)。避免使用任何有香味、色素、化學起泡劑的肥皂、沐浴乳、泡泡浴或私密處清潔產品。這些產品大多會破壞皮膚pH值和天然保護層。
- 拒絕灌洗: 陰道有自我清潔能力,絕對不要進行陰道內部灌洗!灌洗會沖走有益菌(乳酸桿菌),破壞酸性環境,反而讓致病菌有機可乘。
- 經期衛生: 生理期時勤換衛生棉或棉條(建議每2-4小時)。避免長時間使用同一片衛生護墊,若需使用應選擇無香料、透氣材質,並數小時就更換。使用月亮杯或棉條前務必徹底清潔雙手,並依照產品說明正確清潔與存放。
- 衣物選擇: 穿著純棉、透氣、寬鬆的內褲。避免長時間穿緊身褲(如牛仔褲、塑身衣、自行車褲)、不透氣材質(如尼龍)的內褲。潮濕悶熱的環境是細菌的溫床。運動後應盡快更換濕透的衣物。
- 如廁習慣: 除了擦拭方向,使用公共廁所時,避免皮膚直接接觸馬桶座(可用衛生紙墊著),但更重要的是如廁前後都要徹底清潔雙手。
性行為相關預防措施
性行為是尿道炎的重要風險因子,也是尿道炎預防的重點:
- 性行為前後解尿: 性行為前後雙方都應喝點水,並在「事後」盡快去解尿(最好在30分鐘內),利用排尿沖走可能進入尿道的細菌。
- 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: 這是預防性傳染病相關尿道炎(淋病、披衣菌)最有效的方法!即使服用避孕藥或使用其他避孕方式,為預防尿道炎及性病,仍建議全程使用保險套。選擇「水性」、「無香料」、「無殺精劑」成分的潤滑劑(如需要),避免油性潤滑劑(如凡士林、嬰兒油)損壞保險套材質。
- 清潔與溝通: 性行為前後,雙方都應以清水清潔外生殖器。若伴侶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症狀(如異常分泌物、排尿痛),應暫停性行為並就醫檢查治療。
其他預防輔助
- 蔓越莓產品: 部分研究顯示,蔓越莓中的「A型原花青素」(PACs) 可能阻止某些大腸桿菌附著在泌尿道黏膜上。飲用無糖蔓越莓汁(濃度需夠)或服用標準化PACs含量的蔓越莓萃取錠劑(每日至少36毫克PACs),可能對預防「反覆性細菌性尿道炎」有些幫助,但效果因人而異,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,也無法治療急性感染或預防性病尿道炎。選購時注意糖分攝取,糖尿病患者應諮詢醫師。
- 益生菌: 補充特定菌株(如某些乳酸桿菌)的益生菌,可能有助於維持陰道及尿道口健康的菌叢生態,抑制致病菌過度生長。證據仍在累積中,可作為輔助選項。
- 停經後婦女: 若因雌激素低落導致反覆尿道陰道不適,可諮詢婦產科醫師,評估局部使用低劑量雌激素藥膏或陰道栓劑的安全性與適合性,能有效改善黏膜健康,減少感染機會。
落實這些尿道炎預防措施,能大大降低復發風險,享受健康生活。
Q&A:關於尿道炎你最想知道的疑問
Q1:尿道炎要看什麼科? 女性若有尿道炎症狀,建議優先看「婦產科」。醫師熟悉女性泌尿生殖系統,能同時評估尿道炎是否與陰道感染(如念珠菌、細菌性陰道炎)有關聯。男性則建議看「泌尿科」。若懷疑是因性行為傳染(如伴侶也有症狀、分泌物異常),或自我評估風險較高時,不論男女也可考慮至「感染科」或設有「性病特別門診」的醫院就診。基層的「家庭醫學科」醫師也具備診斷和處理單純性尿道炎的能力。總之,有症狀別遲疑,選擇方便掛號的科別先看最重要。
Q2:如何預防尿道炎復發? 預防復發是許多病患最關心的問題。關鍵在於徹底執行前面提到的尿道炎預防策略:
- 核心原則:喝水(1500-2000cc/天)、不憋尿(每2-3小時解尿)、性行為後立刻解尿。
- 衛生習慣: 正確清潔(只用清水)、由前往後擦、穿棉質透氣內褲、避免緊身褲、避免刺激物(泡泡浴、灌洗、含香衛生品)。
- 性行為安全: 全程使用保險套、事前事後清潔與解尿。
- 潛在因素控制: 若有糖尿病務必好好控制血糖;停經後婦女若反覆感染,諮詢醫師是否適合局部雌激素治療。
- 輔助選項: 醫師評估後,可考慮長期低劑量預防性抗生素(適用於極頻繁復發者)、蔓越莓萃取物(含足夠PACs)、特定益生菌。找出屬於您的尿道炎原因並對症預防才是長久之計。
Q3:尿道炎會自己好嗎? 這問題沒有絕對答案。確實有極少數症狀非常輕微的尿道炎,在患者大量喝水、多排尿後,身體免疫力成功清除少量細菌而自行緩解。但這存在相當大的風險!首先,症狀輕微不代表感染不嚴重或不會上行。再者,若感染源是披衣菌或淋病,幾乎不可能自癒,延誤治療會導致併發症(如女性骨盆腔發炎導致不孕)或傳染給伴侶。即使是細菌性尿道炎,靠免疫力硬撐,過程痛苦且耗時,細菌也可能未被完全清除而潛伏,伺機復發或轉成慢性。因此,強烈建議只要有尿道炎症狀就應及時就醫診斷治療,特別是症狀明顯、反覆發生、懷孕或有發燒腰痛者,絕對不可等待自癒。正確的尿道炎治療才能確保根治。
Q4:尿道炎怎麼引起的? 如前文「尿道炎原因」章節詳細說明,尿道炎最常見是由細菌感染引起(約80%以上),特別是來自腸道的大腸桿菌,透過不良衛生習慣(如擦拭方向錯誤)或性行為,移行到尿道口並侵入尿道造成發炎。其他重要原因包括:性傳染病病原體(淋病雙球菌、披衣菌)透過性接觸感染尿道黏膜。此外,物理化學刺激(含香料色素的清潔用品、泡泡浴、殺精劑、過緊褲子等)或尿道創傷(放置導尿管、膀胱鏡)也可能引發非感染性尿道炎。女性因尿道短、鄰近肛門的先天結構,以及停經後雌激素不足,也是容易發生的原因。憋尿、水分不足則提供了細菌繁殖的溫床。理解這些複雜的尿道炎原因,才能有效避免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