蜂窩性組織炎|蜂窩性組織炎前兆、原因、症狀、治療、飲食、預防、禁忌

一、蜂窩性組織炎定義
蜂窩性組織炎前兆

蜂窩性組織炎(Cellulitis)屬於皮膚及皮下軟組織之急性細菌感染,主要侵犯真皮深層及皮下脂肪組織。其病理特徵為致病菌釋放之毒素與酵素引發局部組織炎症反應,導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加,中性白血球浸潤及間質水腫。臨床常見致病菌種包括β-溶血性A群鏈球菌(Group A Streptococcus)與金黃色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aureus),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(MRSA)感染比例在近年有顯著上升趨勢。

二、蜂窩性組織炎前兆徵象

典型前驅症狀多呈現非特異性表現,醫護人員應提高警覺:

  • 局部皮膚溫度升高但尚未出現明顯紅腫
  • 患部出現不明原因搔癢或灼熱感
  • 輕微壓痛感但未達明顯疼痛程度
  • 前期可能伴隨低度發燒(體溫37.5-38°C)
  • 淋巴管炎徵象:皮膚表面出現紅色線條向心性延伸

三、蜂窩性組織炎致病原因蜂窩性組織炎原因

從病原學角度可分為下列致病因素:

3.1 原發性感染途徑

  • 皮膚屏障破壞:外傷、潰瘍、外科傷口、昆蟲叮咬
  • 慢性皮膚病變:濕疹、足癬、靜脈性潰瘍
  • 介入性醫療處置:靜脈導管置入、皮下注射

3.2 危險因子

  • 免疫抑制狀態:糖尿病、HIV感染、化療患者
  • 循環功能障礙:慢性靜脈功能不全、淋巴水腫
  • 其他系統性疾病:肝硬化、慢性腎衰竭

四、蜂窩性組織炎典型症狀

疾病進展期會出現下列具診斷價值之臨床表現:

  • 局部炎症反應:邊界不清之紅斑、溫熱感、壓痛、腫脹
  • 進行性擴張:紅斑範圍每日擴大1-2公分
  • 全身性症狀:高燒(>38.5°C)、寒顫、倦怠
  • 併發症表徵:膿瘍形成、波動感、皮膚壞死
  • 特殊部位表現:眶周蜂窩性組織炎可能影響眼球運動

五、蜂窩性組織炎治療策略

依據感染嚴重度採取分級治療:

5.1 藥物治療原則

  • 經驗性抗生素首選:Penicillin類合併β-lactamase抑制劑
  • MRSA高風險族群:考慮使用Vancomycin或Daptomycin
  • 門診治療方案:Cephalexin 500mg QID或Clindamycin 300mg TID
  • 住院治療方案:Oxacillin 2g IV Q4H或Ceftriaxone 1g IV QD

5.2 輔助治療措施

  • 患肢抬高:促進淋巴靜脈回流
  • 創面護理:無菌生理食鹽水濕敷
  • 疼痛控制:Acetaminophen或NSAIDs
  • 監測指標:CBC/DC追蹤白血球變化

六、蜂窩性組織炎飲食建議蜂窩性組織炎症狀

營養支持對免疫功能至關重要:

  • 高蛋白飲食:每日1.2-1.5g/kg優質蛋白質
  • 微量營養素:鋅、維生素C補充促進傷口癒合
  • 水分攝取:每日至少2000ml維持循環功能
  • 限制成分:減少高鈉食品預防水腫惡化

七、蜂窩性組織炎預防措施

針對高風險族群應建立主動防護機制:

  • 皮膚完整性維護:足部護理、保濕乳液使用
  • 感染源控制:即時治療足癬、甲溝炎
  • 循環改善:彈性襪使用、肢體運動
  • 疫苗接種:肺炎鏈球菌及流感疫苗

八、蜂窩性組織炎治療禁忌

臨床處置應避免下列情況:

  • 不當使用類固醇:可能導致感染擴散
  • 傷口未評估前局部抗生素使用:延誤深部感染診斷
  • 過早熱敷處理:急性期可能加劇炎症反應
  • 抗生素療程不足:建議至少10-14天完整療程

九、特殊族群注意事項

特定患者群體需調整治療策略:

  • 糖尿病患者:需嚴格控制血糖(HbA1c<7%)
  • 免疫功能低下者:考慮廣效抗生素並延長療程
  • 小兒患者:注意Haemophilus influenzae感染可能

十、總結與臨床建議

醫路相伴團隊溫馨提醒:蜂窩性組織炎為臨床常見但可能進展為嚴重感染的疾病,醫護人員應具備高度警覺性。治療關鍵在於早期診斷、適當抗生素選擇及完整療程。對於復發性感染患者,建議進行完整免疫評估並找出潛在感染源。近年研究顯示,預防性抗生素對於每年發作3次以上患者可降低50%復發率,但需審慎評估抗藥性風險。最後強調,任何疑似壞死性筋膜炎(Necrotizing fasciitis)徵象均應視為外科急症立即處理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