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胃炎原因|腸胃炎是什麼、腸胃炎的主要原因、特定人群的腸胃炎原因、預防措施、診斷與治療
内容列表
一、腸胃炎是什麼
腸胃炎(Gastroenteritis)是指胃腸道(包括胃和小腸)的發炎狀態,這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。醫學上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,但大多數情況下討論的是急性腸胃炎。急性腸胃炎的特徵是突然發作的腹瀉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等症狀,通常持續數小時至數日不等。
從病理生理學角度來看,腸胃炎的本質是胃腸道黏膜受到刺激或損傷後產生的炎症反應。這種炎症可能源於病原體感染、毒素作用或非感染性因素。在微觀層面,可見黏膜充血、水腫,嚴重時甚至出現糜爛或潰瘍。腸道屏障功能受損後,會導致水分和電解質吸收障礙,這是腹瀉發生的主要機制。
臨床上需注意區分腸胃炎與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。例如食物中毒通常潛伏期較短(2-6小時),且集體發病;而腸道感染潛伏期相對較長(12-72小時)。炎症性腸病(IBD)則表現為慢性過程,需通過內鏡和病理檢查鑑別。正確的鑑別診斷對治療方案制定至關重要。
二、腸胃炎的主要原因
1. 感染性因素
感染性腸胃炎佔據臨床病例的絕大多數,其病原體主要包括病毒、細菌和寄生蟲三大類。
病毒性腸胃炎最為常見,其中又以諾羅病毒(Norovirus)和輪狀病毒(Rotavirus)為主。諾羅病毒好發於各年齡層,是社區流行性腸胃炎的主要致病原;輪狀病毒則主要影響幼兒,是嬰幼兒嚴重腹瀉的首要原因。這類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,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,可在環境中長期存活。
細菌性腸胃炎通常症狀更為嚴重。常見致病菌包括沙門氏菌(Salmonella)、志賀氏菌(Shigella)、彎曲桿菌(Campylobacter)、致病性大腸桿菌(E.coli)等。這些細菌可產生腸毒素或直接侵襲腸黏膜,導致炎症反應和水電解質失衡。某些菌株如O157:H7型大腸桿菌還能產生志賀毒素,引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(HUS)等嚴重併發症。
寄生蟲感染相對少見,但在衛生條件較差地區仍需考慮。賈第蟲(Giardia lamblia)、隱孢子蟲(Cryptosporidium)和阿米巴原蟲(Entamoeba histolytica)是主要病原體。這類感染通常潛伏期較長(1-2週),症狀持續時間也較久,可能發展為慢性腹瀉。
2. 非感染性因素
非感染性腸胃炎雖然比例較低,但在臨床鑑別診斷中不容忽視。藥物相關性腸胃炎相當常見,非類固醇抗炎藥(NSAIDs)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削弱胃腸黏膜防禦機制;抗生素則可能擾亂腸道菌群平衡,導致偽膜性腸炎等病變。
食物不耐受和過敏也是重要誘因。乳糖不耐症患者因缺乏乳糖酶,無法分解乳糖而產生滲透性腹瀉;麩質過敏(乳糜瀉)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,導致小腸絨毛萎縮。這類患者需長期飲食管理,而非單純對症治療。
其他系統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、糖尿病神經病變等,也可能以腸胃炎樣症狀表現。缺血性腸炎好發於老年人,因腸繫膜血流不足導致黏膜損傷,需及時血管介入治療以免腸壞死。
三、特定人群的腸胃炎原因
1. 嬰幼兒群體
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,且胃酸分泌量較少,對病原體的殺滅能力弱。輪狀病毒感染是該年齡層腸胃炎的主因,高峰發病期在6-24個月。母乳喂養的嬰兒可獲得一定被動免疫,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相對較低。值得注意的是,嬰幼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,更容易出現嚴重脫水,需密切監測尿量和前囟門凹陷程度。
2. 老年人
老年患者因免疫功能下降、共病狀態多,腸胃炎併發症風險顯著增加。除了常見病原體外,需特別關注艱難梭菌(Clostridium difficile)感染,這與抗生素使用和醫療機構暴露密切相關。老年人對脫水耐受性差,容易誘發急性腎損傷和電解質紊亂。認知障礙患者可能無法準確表達症狀,延誤就醫時機。
3. 免疫功能低下者
HIV感染者、腫瘤化療患者及器官移植後使用免疫抑制劑者,腸胃炎風險大幅升高。這類患者不僅症狀嚴重,還可能出現不典型病原體感染,如巨細胞病毒(CMV)、鳥型分枝桿菌(MAC)等。常規治療效果不佳,需積極尋找特定病原體並調整用藥方案。預防性使用益生菌在這一人群中的價值正在研究中。
四、腸胃炎的預防措施
1. 個人衛生管理
手部衛生是阻斷糞口傳播鏈的關鍵。建議使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至少20秒,特別是在如廁後和進食前。酒精性乾洗手對諾羅病毒效果有限,物理性沖洗更為可靠。處理嘔吐物或糞便時應戴手套,並用稀釋漂白水(1000ppm)消毒污染表面。
2. 飲食衛生
食物應充分加熱,特別是海鮮、蛋類和肉製品。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,砧板和刀具需分開使用。在腸胃炎流行期間,暫停食用生冷食物如沙拉、生魚片等。瓶裝水或煮沸後的水是旅行期間的安全選擇,尤其是在衛生條件欠佳地區。
3. 疫苗接種
輪狀病毒疫苗已納入多國嬰幼兒常規免疫計劃,可有效降低重症發生率。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需在嬰兒6-8週齡開始接種,完整接種程序為2-3劑。目前尚無諾羅病毒疫苗上市,但多種候選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。特定人群可考慮接種霍亂疫苗,特別是在疫區旅行前。
4. 其他防護
腸胃炎患者應居家休息至症狀完全消失後48小時,避免傳染他人。醫療機構需嚴格執行接觸隔離措施,防止院內爆發。集體生活場所如學校、安養院等,出現群聚感染時應及時通報衛生部門,進行環境採檢和流行病學調查。
五、腸胃炎的診斷與治療
1. 診斷方法
典型腸胃炎通常可根據病史和體徵做出臨床診斷。詳細詢問症狀起始時間、飲食史、旅行史和接觸史有助於判斷病因。體檢重點評估脫水程度(皮膚彈性、黏膜濕潤度、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)和腹部壓痛位置。實驗室檢查包括糞便常規、潛血試驗,必要時進行細菌培養或PCR檢測。嚴重病例需檢查電解質、腎功能和炎症指標。內鏡檢查僅適用於懷疑IBD或缺血性腸炎等特殊情況。
2. 支持性治療
補液是治療的核心環節。輕中度脫水首選口服補液鹽(ORS),其葡萄糖-鈉協同轉運機制能促進水分吸收。WHO推薦的低滲ORS(245mOsm/L)比傳統配方效果更佳。靜脈輸液適用於嚴重脫水或持續嘔吐者,常用生理鹽水或乳酸林格氏液。止吐藥如ondansetron可慎重用於兒童,但止瀉藥如loperamide不建議用於感染性腹瀉,以免延緩病原體排出。
3. 特效治療
病毒性腸胃炎以對症處理為主。細菌性腸胃炎需根據病原菌選擇抗生素:氟喹諾酮類(如ciprofloxacin)適用於志賀氏菌和ETEC;azithromycin對彎曲桿菌效果較好;metronidazole或vancomycin用於艱難梭菌感染。寄生蟲感染則需特定驅蟲藥,如nitazoxanide對賈第蟲和隱孢子蟲均有效。微生態製劑(Probiotics)如Lactobacillus GG株可能縮短病程,但菌株選擇和劑量尚無統一標準。
4. 併發症防治
密切監測有無腸穿孔、中毒性巨結腸等外科急症徵象。HUS表現為溶血性貧血、血小板減少和急性腎衰竭,需及時血漿置換。長期腹瀉可能導致營養不良,特別是鋅和維生素A缺乏,應適當補充。對於反覆發作的腸胃炎,需考慮免疫功能評估和過敏原檢測。
炎症科普指南團隊溫馨提醒:腸胃炎是多重病因導致的常見疾病,預防勝於治療。正確認識其致病機制和風險因素,落實公共衛生措施,能有效降低發病率和醫療負擔。特殊人群需個體化評估,避免嚴重併發症。醫護人員應根據最新循證指南,為患者提供精準診療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