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竇炎原因|鼻竇炎是什麼、鼻竇炎的主要原因、特定人群的鼻竇炎原因、預防措施、診斷與治療
内容列表
第一章 鼻竇炎之基本概念
鼻竇炎(Sinusitis)係指鼻腔與鼻竇黏膜之炎症反應,臨床上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鼻竇炎(症狀持續少於4週)、亞急性鼻竇炎(症狀持續4-12週)及慢性鼻竇炎(症狀持續超過12週)。從解剖學角度而言,鼻竇為顱骨內充滿空氣之腔室,依其位置可分為上頜竇、篩竇、額竇及蝶竇四組,這些竇腔通過狹小之竇口與鼻腔相通,此特殊解剖結構使鼻竇成為病原體易於定殖之部位。
在病理生理學層面,當鼻竇黏膜受到刺激或感染時,會產生典型之炎症反應三部曲:首先為黏膜充血腫脹導致竇口阻塞,其次為黏液纖毛清除功能受損,最後形成分泌物滯留。此環境極利於病原微生物繁殖,進而加重局部炎症反應,形成惡性循環。值得注意的是,
近年研究顯示慢性鼻竇炎患者中約60%伴有鼻息
肉形成,此類患者之發病機制更涉及第二型發炎反應(Type 2 inflammation)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等特殊病理過程。
第二章 鼻竇炎之主要致病因素
2.1 感染性因素
病毒性感染為急性鼻竇炎最常見之誘發因素,其中以鼻病毒(Rhinovirus)、冠狀病毒(Coronavirus)及流感病毒(Influenza virus)為主。約0.5-2%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會繼發細菌性鼻竇炎,常見致病菌包括肺炎鏈球菌(Streptococcus pneumoniae)、流感嗜血桿菌(Haemophilus influenzae)及卡他莫拉菌(Moraxella catarrhalis)。值得警惕的是,近年抗生素濫用導致耐藥菌株增加,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(MRSA)感染案例有上升趨勢。
真菌性鼻竇炎雖較少見,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,最具代表性者為麴菌(Aspergillus)與毛黴菌(Mucor)感染,此類患者常需積極之抗真菌治療與外科清創。
2.2 解剖結構異常
鼻中隔彎曲(Deviated nasal septum)及鉤狀突變異(Uncinate process variation)等結構問題,可能直接導致竇口阻塞。根據影像學研究,約25%之慢性鼻竇炎患者存在明顯之解剖變異。此外,先天性纖毛運動障礙(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)患者因黏液纖毛清除功能缺損,其鼻竇炎發病率較常人高出30倍以上。
2.3 過敏性因素
過敏性鼻炎患者長期處於鼻黏膜發炎狀態,其鼻竇炎風險增加3-5倍。特別是季節性過敏原如花粉、塵蟎等,可誘發強烈之IgE介導發炎反應,造成黏膜水腫與竇口阻塞。實驗室檢查可見此類患者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細胞(Eosinophil)及白細胞介素-5(IL-5)濃度顯著升高。
2.4 環境與生活型態因素
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物(如PM2.5、二氧化硫)會損傷呼吸道上皮屏障功能。吸菸者鼻竇炎發生率為非吸菸者之2-3倍,主因在於菸草中化學物質會抑制纖毛運動並增加黏液分泌。游泳(特別是跳水)可能因水壓作用將病原體推入竇腔,臨床上稱為「游泳相關性鼻竇炎」。
第三章 特殊人群之鼻竇炎風險因素
3.1 兒童族群
兒童因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且腺樣體(Adenoid)肥大發生率高,其鼻竇炎流行病學特徵與成人顯著不同。研究顯示5-7歲為好發高峰,且常見致病菌以A組鏈球菌(Group A Streptococcus)與厭氧菌為主。值得注意的是,約60%之慢性鼻竇炎患童同時患有腺樣體肥大,此類患者接受腺樣體切除術後症狀改善率可達70%以上。
3.2 老年人族群
老年患者因黏膜萎縮、免疫功能下降及共病症多,其鼻竇炎常表現為非典型症狀(如認知功能下降)。此族群特別容易發生潛在嚴重併發症,如顱內感染(腦膜炎、腦膿瘍)發生率為年輕患者之3倍。用藥方面需特別注意,因老年人常合併使用抗凝血劑,進行鼻竇手術時出血風險較高。
3.3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
愛滋病患者、化療病人及器官移植後使用免疫抑制劑者,其鼻竇炎致病微生物譜與常人迥異。除常見細菌外,更需警惕巨細胞病毒(CMV)、單純疱疹病毒(HSV)及侵襲性真菌感染。此類患者一旦發生鼻竇炎症狀,建議及早進行鼻竇內視鏡檢查與組織活檢以確診病原體。
第四章 鼻竇炎之預防策略
4.1 初級預防措施
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相關感染風險達40-60%。針對過敏性鼻炎患者,應進行過敏原檢測並採取環境控制措施(如使用防蟎寢具、空氣清淨機)。建議高風險族群每日進行鼻腔沖洗(使用等滲或低滲鹽水),研究顯示此方法可減少鼻竇炎復發率約35%。
4.2 次級預防措施
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間,應避免用力擤鼻涕(特別是同時壓閉雙側鼻孔),此動作可能將感染性分泌物推入竇腔。建議改採「單側輕擤」法,並可使用含木醣醇(Xylitol)之鼻腔噴劑抑制細菌附著。長期使用鼻用類固醇噴劑(如Fluticasone、Mometasone)可有效控制黏膜炎症,但需注意正確使用技巧(避免直接噴向鼻中隔)。
4.3 生活型態調整
戒菸為最重要之可改變風險因素,研究顯示戒菸後6個月,患者鼻竇炎症狀評分可改善50%以上。維持室內濕度於40-60%有助於預防黏膜乾燥,但需注意過高濕度可能促進黴菌生長。飲食方面,增加omega-3脂肪酸攝取(如深海魚油)可能具有抗發炎效益。
第五章 診斷與治療之現代進展
5.1 臨床診斷標準
根據最新國際指南,鼻竇炎之診斷需符合以下主要症狀中至少兩項:膿性鼻分泌物、鼻塞/阻塞、面部疼痛/壓痛、嗅覺減退。輔助檢查方面,鼻內視鏡檢查可直接觀察竇口狀態與分泌物性質,其診斷準確性達85-90%。電腦斷層掃描(CT)為手術前評估之黃金標準,可清晰顯示各鼻竇解剖關係與病變範圍。
5.2 藥物治療原則
急性細菌性鼻竇炎首選抗生素為Amoxicillin-clavulanate(500/125mg每8小時),治療療程通常為5-7天。對於慢性鼻竇炎,鼻用類固醇(如Mometasone 200μg每日一次)應持續使用至少3個月。近年生物製劑(如Dupilumab)獲准用於嚴重嗜酸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,臨床試驗顯示其可減少57%之手術需求。
5.3 手術介入時機
當藥物治療失敗、出現併發症(如眶週膿瘍)或存在明顯解剖阻塞時,應考慮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(FESS)。現代手術技術強調「黏膜保護」原則,使用微創器械精確開放竇口同時保留正常組織。術後護理極為重要,包括規律鼻腔沖洗與內視鏡追蹤清創,研究顯示良好術後照護可提升手術成功率達30%。
5.4 新興治療方向
黏液調節劑(如Erdosteine)可改變分泌物流變學特性,提高抗生素穿透性。低劑量長期大環內酯類抗生素(如Clarithromycin 250mg隔日)用於非嗜酸性慢性鼻竇炎,具有免疫調節作用。鼻腔微生物群移植(Nasal microbiome transplantation)為極具潛力之新療法,目前已有初步臨床試驗顯示其可恢復鼻腔菌群平衡。
炎症科普指南團隊溫馨提醒:鼻竇炎為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導致之疾病,臨床處置應根據患者個別風險因素制定階梯式治療策略。未來隨著分子診斷技術進步與精準醫學發展,鼻竇炎之治療將更趨向個人化與微創化。
發佈留言